南京财经大学教务处 南财教字[2008]23号 南京财经大学 关于修订2008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 为深化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宽面向,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持续提高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学生在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学校将在2006(2007)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2007―2008学年各专业建设情况专题调研和论证的结果,修订2008(2009)版本科培养方案。经学校教学委员会研究,现对修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院(系、部)研究落实。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既是学校本科教学的基本规范,也是学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同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又是学校和各院系组织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对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充分吸收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把《南京财经大学关于进一步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南财大教字[2005]201号文)落到实处,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准确定位,彰显特色。要根据前期调查研究与毕业生寻访的情况,认真审视、充分讨论、切实把握好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就业导向,这是修订好2008 (2009)版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前提。同时,各专业要根据前期调查的情况,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并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加以固化。 (二)夯实基础,通专结合。各专业应遵循学校“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努力推行和实践“通识课要通,学科基础课要厚,专业课要精且富有特色”的指导思想,满足并服务于学校“2+2”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的需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专业能力培养。贯彻因材施教理念,发展学生个性,实行分流培养。 (三)强化实践,提高能力。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实验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为提高学生能力打造平台。二是各专业要在课程设置确定的前提下,认真审议、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完善教学方案,把学校一贯倡导的“抓住知识点、强化系统性、加大训练力度”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这是此次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修订要实现的又一重要目标。 (四)优化结构,更新内容。要在“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的框架内充分论证课程体系的设计,着力解决好课程设置的交叉与知识结构的复合,整体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同时,要特别注意在解决通识课、主干课、选修课、实践环节设置的科学性、逻辑性、前瞻性等前提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前提下,立足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着眼国内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具体培养目标的定位,一定要在“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的框架下,结合本学科专业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等情况综合考虑,严格论证,准确定位,彰显特色。 学校提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讨论与交流相结合,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2+2”分流培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应着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实验实习、科学研究训练等培养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复合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三、具体规定 (一)主要内容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要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安排、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教学计划进程表、课程结构分析表、必要说明等主要内容。 (二)总学分 四年制专业一般须修满180―190学分。 (三)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 1. 通识教育课程与学分 通识教育课学分一般控制在67学分左右:其中“两课”必修4门计12学分;体育课4学分,每34学时计1学分;军事理论课2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12学分;其它通识教育必修课37学分。法学类专业、文学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通识教育课学分的设定可参照执行。 2. 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与学分 要加强学科基础教育课建设,适当调整学科基础教育课学分。学科基础教育课为44学分,其中《学科导论》为1学分。 3. 专业主干课程与学分 要凝炼专业主干课,适当压缩专业主干课学分。专业主干课为18―20学分。 4. 专业分类选修课程与学分 专业分类选修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必要延伸和某一方向上的强化。专业分类选修课为12学分,由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兴趣、尤其是就业取向在院(系)指导下自主选择,一经选定,其教学和考核要求均按照考试课程的管理办法执行。专业分类选修课一般应安排在第五、第六、第七学期开出。 5. 专业任意选修课程与学分 专业任意选修课程是专业教育阶段为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成、训练和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多方面的个性发展需要而设置的,是专业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模块。专业任意选修课为12学分。专业任意选修课一般安排在第六 、第七学期开设。 6. 跨学科选修课程与学分 跨学科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探索专业教育阶段知识复合的途径之一。各院系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专业教育阶段跨学科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跨学科选修课学分为10学分。跨学科选修课一般安排在第五、第六、第七学期开设。 7. 实践性教学环节与学分 实践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一般控制在13学分左右,其中:读书活动1学分,暑期社会实践1分,文献综述1学分,专业实习1学分,毕业实习2学分,毕业论文(设计)3学分,公共实验选修课4分,公共实验选修课一般安排在第六、七、八学期开设。另外,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课两者结合进行,不单独计算学分。 8. 外语类选修课程与学分 为强化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训练,设置专门的外语类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相结合,使外语教学基本做到四年不断线。学生在各模块任选4个学分,每学分为34课时。外语类选修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二、三、四、五、六学期。 9. 创新学分 各专业总学分是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或毕业资格学分。学校鼓励学生多修学分,特别是鼓励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获取学分。 四、具体实施要求 (一)加强领导。学校教学委员会要加强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各院(系、部)具体负责所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组织实施,并加强单位间交流、协调和合作。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整理、汇编工作。 (二)提高认识。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院(系、部)应积极组织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改革文件,并与教育思想观念讨论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成为推动本科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动力。 (三)责任到人。各专业负责人应切实负责专业建设工作,成立以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工作小组,在本院(系、部)领导下,集体讨论,认真研究,统一认识,组织论证,有条件的应请校内外专家审查。 (四)时间安排。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初稿在6月30日前完成交教务处,7月1日至10日讨论、修改,7月15日前定稿。
二ΟΟ八年六月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