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14  浏览次数: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课程评估方案

南财大评字20171

 

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执行专业培养计划的基本单元,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素。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石和关键。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和《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 号)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启动对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程进行试点评估,特制定本方案。

 

一、评估对象

 

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程。

 

二、评估原则

 

坚持分类评估与分类指导;坚持评估评价指标的引领性、前瞻性、全局性和评价过程的诊断性、导向性、针对性相结合。

 

三、课程建设的要求

 

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以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为平台的支撑技术与前瞻教育理念的跨界融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的融合,实现教学结构由教师主导向 “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范式转变,以优秀课程的示范和辐射推广带动普通课程的建设。具体为:

1.教学内容: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能将学科前沿和教研成果引入教学,课程中实验和实践环节的理论性与应用性、探索性与综合性的关系处理得当。

2.教学范式:积极推进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探索线上和线下双重教育相得益彰的教学范式,探索研究性教学和混合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和探究式、合作式等学习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了解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并展开讨论,追踪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混合教学模式Blending Learning:主要指采取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 - 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3.学业辅导:能够按照课程目标和大纲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布置作业,拓展学生知识,加强研究性学习,鼓励在线作业和在线批阅;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及时进行课外辅导和答疑。

4.成绩评定:能够根据课程目标、性质、类别,采取恰当的成绩评定方式,体现课程考试目标的多元性、倡导课程考试方式的多样性,将单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的一次终结性考试测评转化为与课程同时进行的合作性、过程性评价。

 

四、评估方法

 

课程评估采取“目标引领、过程评估、集中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其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目标引领。学院认真研读课程评估指标,客观分析课程现状,提出改进的路径与方式,并撰写自评报告。

2.过程评估。学校评估办组织课程评估专家、教学督导以本科课程为单位,结合日常教学工作,开展听课、检查毕业论文(设计)、观摩实践教学、检查课程档案及成绩评定方式等相关工作,形成初步意见和建议,同时就待查证的指标或质疑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考察的线索,突出评估工作的常态实施和过程效应。

3.集中考察。专家组进入学院,通过听取学院相关负责人汇报、查阅原始档案(电子档案)、召开师生座谈会等方式,就需进一步查证的指标或存疑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验证性考察。

 

五、实施进度

 

此次本科课程评估工作,按以下几个阶段分步实施。

1.课程评估方案设计阶段

由评估办完成《南京财经大学本科课程评估方案》设计。

2学院迎评材料准备阶段

学院完成本单位课程自评报告撰写,自评依据资料整理,并做好接受专家组进学院实地调阅材料(包括电子资料)和考察的准备。

3.学校专家评估阶段

专家结合日常教学工作,以评估项目和指标为单位,分别对各专业的课程材料(如课件、讲义、教案、线上资源等)、学生实习报告、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考试试卷及考试方式、自评材料等进行评估,并在前期评估的基础上作有针对性的实地考察和文档数据材料查证。

4.专家考察意见形成阶段

专家组在评估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根据相关项目的考察情况,以课程为单位形成“考察评估综合意见”确定评估结果。

 

六、结果处理

 

评估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类,由学校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布。优秀课程将予以奖励,并以点带面地推广;不合格课程责令限期整改。

 

                         二〇一七年三月二十日

附件:南京财经大学课程评估方案

附件:

南京财经大学课程评估方案

 

一、南京财经大学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及分值

二 级 指 标 及 分 值

1.总体规划(6分)

1.1  课程思路与规划(3分)

1.2  配套措施(3分)

2.师资队伍建设(16分)

2.1  课程负责人(4分)

2.2  队伍结构(4分)

2.3  师资业务水平(8分)

3.教学内容(21分)

3.1  教学大纲(3分)

3.2  教学文件(3分)

3.3  教学内容(9分)

3.4  教学方法与手段(6分)

4.教材建设(8分)

4.1  教材(5分)

4.2  教学参考资料(3分)

5.网络课程与资源建设

13分)

5.1  网络课程(5分)

5.2  网络资源建设(8分)

6.成绩评定与考核(16分)

6.1  成绩评定与平时考核(6分)

6.2  期终考核(7分)

6.3  试题库建设(3分)

7.实践教学(10分)

7.1  实验教学(有实验的课程:5分)

7.2  实践活动(有实验的课程:5分;无实验的课程:10分)

8.教学效果(10分)

8.1  学生、同行、专家评价(10分)

9.特色项目(10分)

9.1  特色(10分)

 


二、课程评估指标内涵与评估等级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观测点

   

   

优秀

合格

 

1.

总体

规化

6

1.1课程思路与规划

3分)

思路、规划

●制定了科学的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定位准确,思路明确,并对分期目标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与计划。

●有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总体规划,思路较为明确 ,有实施计划。

总体规划包括课程全面建设规划(涵盖网络课程建设规划)。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评估方式:专家听取课程负责人对课程思路和规划的演讲。

1.2配套措施(3分)

配套措施

 

●有与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相配套的措施,实施执行情况好,成效显著。

●有措施,执行情况较好。

2.

师资

[1]

队伍

建设

17

2.1课程负责人[2]

 

5分)

教学工作量

 

教学和学术水平

 

 

 

 

发展目标

 

●教学工作量饱满,近二年承担过本课程的教学。

●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奖(含微课)、指导学生各类竞赛奖等;或主持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项;或近三年在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3]过与课程相关的教改论文。

※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或有省级以上科研成果或公开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近三年年均≥1篇。

●近四年承担过本课程的教学。

 

●获校级(包括区级和市级)各类奖;或

主持校级教改项目,或近三年公开发表过与课程相关的教改论文。

 

 

[1]教师界定为近四年承担过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本学院的在编在岗教师。

[2]近四年一直未承担过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不能成为该课程负责人。

[3]核心刊物指CSSCI刊物。对发表在非核心刊物上的论文经专家评议后决定是否计入。

 

2.2队伍结构

4分)

主讲教师

队伍结构

 

 

 

 

 

 

青年团队

 

发展目标

 

 

●主讲教师均具有岗位资格。[4]

●年龄结构合理。

●职称结构合理,副教授以上占主讲教师总数≥80%

45岁以下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80%,其中50岁以下博士学位比例≥60%[5]

●中青年教师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措施扎实,效果好。

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讲教师中具有岗位资格者达90%

●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副教授以上比例达50%

45岁以下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60%,其中50岁以下博士学位比例达40%

●中青年教师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有措施,效果较好。

[4]具有岗位资格是指: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且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

 [5]博士、硕士指已获学位的,不含课程进修班。

[6]这里进行“人均”计算时,外出进修的老师除外。

[7] 人均科研成果=(一类篇数×4+二类篇数×1.4+三类篇数×1+专著×4/(讲师数×0.4+副教授数×1+正高数×0.4)。

联合署名的论文,第一作者以1篇计,其他作者以1/2篇计。编著、译著每8万字计论文1篇,专著每5万字计论文1篇,所有论文、著作均须公开发行。对发表在非核心刊物上的论文经专家评议后决定是否计入。

1.结构指教师的规模、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学缘及知识结构情况。

2.队伍发展趋势良好指有学科带头人,形成学术梯队。

3.学术水平高是指在本学科领域有省、部级研究项目及获奖成果,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4.教学水平高指具有现代教学理念,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生公认,教学成果获省级以上奖或校级一等奖。

2.3业务水平

8分)

学术和教学水平

 

 

 

 

 

 

发展目标

 

 

 

●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教师近三年公开在CSSCI发表的与课程相关的教学研究人均0.8~1篇;

或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奖(含微课)、指导学生各类竞赛奖等。

 

 

 

※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教师发表于核心刊物论文或出版著作[7]三年人均≥1,

※近三年内获得省级或以上的科研成果或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三年人均达0.4篇。

 

或获校级(包括区级和市级)各类奖。

 

 

 

 

 

 

 

 

3

教学

内容

20

3.1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3分)

课程目标

定位

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定位恰当,体现培养目标。

 

●教学大纲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课程设置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课程层次清晰,内容重点难点突出,反映学科前沿成果,教改成果有所体现,教学环节安排得当。

●课程目标定位较为恰当。

 

●教学大纲项目较完整、能够适用,课程设置基本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课程层次清晰,内容要求较明确,重点难点较突出。

课程目标定位是指该课程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找准自己的位置,体现一定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学校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2教学文件

3分)

教学文件与档案

 

 

●教学文件(含教学任务安排表、教学日历或教学进程、课表、参考读物、讲义、作业、期末考试学习指导等)齐全。

●有完整的教学档案资料(含听课记录、试卷、课程总结等)。

●教学文件基本齐全。

 

 

●教学档案资料基本完整。

所有教学文件的纸质材料要求有电子档或在线资源平台(除参考读物)。

3.3教学内容

9分)

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

●教学内容注重反映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教育思想,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课程内容融入创新教育理念有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增减处理得当,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内容基本反映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教育思想,能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有更新,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对更新内容和基础内容的关系处理得好,体现教学改革内容的优化整合,注意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注重引进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反映学科最新知识和发展动向。

 

 

3.4教学方法与手段

6分)

 

因材施教

 

研究性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合理选择、灵活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已开展研究性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交流互动效果好。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效果好。

●能注重教学方法改革。

 

●有师生交流。

 

●方法得当,效果较好,学生比较满意。

 

4

教材

建设

8

4.1教材

5分)

选用教材

 

 

 

 

发展目标

 

●选用获省部级以上奖教材、国家或部省规划教材、国家或部省精品教材、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国外原版教材。教材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适合教学使用,学生反映好。

※主编或参编全国规划教材,或自编正式出版并获得省级以上奖的教材。

●选用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教材基本适合教学使用,学生反映较好。

 

选用教材是指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国外原版教材。

 

4.2教学参考资料(3分)

教学参考资料

●有完整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含参考书、实践环节指导书、习题集、学生必读书目、自编讲义等),使用率高。

●有教学参考资料。

 

 

 

5

网络

资源

建设

13

 

5.1网络课程

5分)

网络教学资源

 

 

 

发展目标

●有相应的教学媒体、网络学习与讨论环境;有使用多功能、多媒体等教育技术的教学资料(课件、录音、录像等)。

●有省级、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有省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新增慕课。

●有相应的教学媒体,以及多媒体等教育技术的教学资料(课件、录音、录像等)。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新技术。仅将文字投影到屏幕,不算在多媒体授课范围内。

 

5.2网络资源建设

8分)

软件资源

 

 

 

网络课程

 

 

 

发展目标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具备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

 

●选编、制作了系列软件资源。

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网络课程质量符合学校系列要求[8]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

 

 

●选编、制作了系列软件资源。能基本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

 

 

[8]课程网站质量符合学校要求,主要栏目包括:

1)课程简介(8001000字);

2)课程负责人简介;

3)师资队伍;

4)教学大纲(包括课程成绩评定标准);

5)教学日历(包括各阶段学生需要提交作业,体现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

6)多媒体课件(或者讲义/教案);

7)实验实践教学指导书;

8)期末考试学习辅导;

9)习题集;

10)网上自测自评的模拟试题;

11)教学录像;

12)参考文献(网络电子文献,电子资源);

13)网络教学资源。

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具体栏目可做适当调整。

6

成绩

评定

与考

16

6.1成绩评定与平时考核

6分)

成绩评定

 

 

 

 

 

 

平时考核

 

 

发展目标

 

●依据课程目标、特性、类型,积极探索课程成绩评定方式,推进考试方法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套较完整,能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查办法。

 

●平时作业、测验、实验均能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或有科学可行的平时成绩评定办法,且执行情况好。

使用网络平台或在线资源平台布置作业,利用网上自测自评的模拟试题加强学生课后训练,积极尝试采用在线考核与考试。

●有一套常规的考核办法(含平时、期中、期末),评分过程规范、合理,评分基本准确。

 

 

 

●能布置适量的平时作业并认真批改;或有平时成绩评定办法,且执行情况较好。

1.考试方法改革指积极采用除闭卷考试外的开卷考试、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

 

2.试卷库或试题库是指一门课程至少应有15套试题。

 

6.2期终考核

7分)

考试内容

 

 

 

 

 

试卷抽查

●试题具有很强思考性与启发性,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安排合理;命题符合大纲要求,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有试卷和成绩质量分析报告。

 

●阅卷能严格执行评分标准。

试卷分析认真、规范。

试卷抽调评阅优良率高。

[9]

●命题规范,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试卷、参考答案、评分标准无错误。

 

 

 

●能按评分标准阅卷。

有试卷分析。

优良率较高。

[9] 根据以往调阅的试卷和评估时专家评阅的试卷的综合评定结果来定等级。

 

 

6.3试题库    建设

3分)

数字化题库

●已建立试题(卷)库,并能通过计算机采取人机互动方式使用。

●试题(卷)库题型全面,题量充足。

●已建立试题(卷)库。

 

●试题(卷)库有一定种类的题型和较多数量的试题。

 

7

实践

教学

10

7.1实验教学

(有实验的课程:5分)

实验教学条件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开出率

 

 

 

●实验教学条件满足教学要求,基本实验活动安排能达到学生人人动手的要求,学生满意。

 

●实验教学内容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实验教学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满足教学大纲要求。

●实验教学条件基本满足教学要求。

 

 

●实验教学内容基本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10]

[10]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7.2 实践活动(有实验的课程:5分;无实验的课程:10分)

实践活动

 

 

●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

 

●各类实践活动能基本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

 

 

8

 

 

10

8.1学生,同行专家评价和声誉(10分)

专家评价

 

●学生、同行、专家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结果为优秀,并且有较高的声誉

 

●学生、同行、专家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结果为良好,并且有良好的声誉

 

 

 

 

 

 

 

 

9

 

 

10

 

凡符合下列情况属于课程特色项目:

(1)      本课程近五年内获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      本课程自编公开出版教材为兄弟院校采用;

(3)      本课程近三年内教学研究论文在学校奖励刊物发表或有公开出版的专著,或获得省、部级奖励;获国家级教学大赛(含微课)奖

(4)      本课程近三年内自编公开出版教材为兄弟院校采用;或网络公开课在兄弟院校推广;

(5)      本课程组三年内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竞赛活动获奖;

(6)      对课程有重大改革举措,具有独特而有成效的教学风格;

(7)      该课程实行双语教学(须使用原版外文教材);

8)课程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成效显著,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三、南京财经大学课程评估结论及其标准

1.本方案指标体系满分为120,其中特色项目20分。有一级指标8项,特色指标1项,二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的评估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级,评估标准给出优秀、合格两级,低于合格级的为不合格。

2.观测点共有30个,除有特别说明者外,各观测点原则上平均分配其所在二级指标的分值。各观测点中,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级的权重分别为1.00.60.4

3.课程评估结论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种,其标准如下:

     秀:总分≥80分;

     格:60分≤总分<80分;

   不合格:总分<60分。

4.除特殊说明外,评估数据一般以近三年为准(2013~2016学年)。

5.特色项目和发展目标:作为精品课程参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