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9-08  浏览次数: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学校拟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重新规划和设计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现对通识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在思维、表达、沟通、协调、创新等多方面得到更快、更好、更强的发展,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推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搭建平台,开启心智,拓展胸怀,提升境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支撑。

二、基本理念

实施通识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应坚持以下基本理念:

1.“通”:(贯通)有机的课程体系、鲜活的教学内容、多变的教学方式。

2.“宽”:(宽广)广博的知识结构、开阔的学术视野、宽广的育人胸襟。

3.“厚”:(厚实)坚实的教学构架、丰盈的理论资源、多维的课堂模型。

4.“透”:(透彻)深刻的知识精髓、独到的分析视角、深远的人生影响。

三、课程设置

借鉴国内外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成熟经验,结合学校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经校内外专家推荐、梳理,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拟调整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类知识等四大模块,目前设置课程如下:

第一模块(人文科学类。含:文、史、哲、艺术、宗教等)

《中国文化专题》、《西方文化专题》、《中国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思想》、《中国文明史》、《西方文明史》、《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西方文学名著导读》、《汉语写作》、《唐诗宋词赏析》、《美学专题》、《艺术导论》、《美术鉴赏》、《音乐鉴赏》、《书法赏析》、《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戏曲鉴赏》、《宗教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格言与诗话》、《演讲与口才》

第二模块(社会科学类。含社、经、管、法、政等)

《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国际经济法导论》、《社会学与现代社会》、《政治学与公民素质》、《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政学概论》、《教育与人类发展》、《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国税制》、《心理学与人生》、《普通逻辑学》、《伦理学》、《领导学》、《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经济伦理与价值观》

第三模块(自然科学类。含天、地、生、数、理、化等)

《自然科学导论》、《数学文化》、《数学建模》、《物理与文化》、《化学与社会》、《宇宙演化与生命进化》、《人文地理》、《地球与科学专题》、《航空与航天》《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工程技术与社会生活》、《现代生活与材料》

第四模块(综合类。含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创新、信息化等)

《当代科技新概念》、《诺贝尔奖史话》、《信息科学进展》、《新能源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应用博弈论》、《创造学》、《现代思维方法与训练》、《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人际关系与沟通艺术》、《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营养与健康》、《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家政学》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按照先易后难、有序推进、动态优化、逐步完善的思路,最终设置70门课程左右。根据教学需要和检查评估情况,不断调整、增删。

四、教学内容

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真实、具体:杜绝伪知识,讲授内容应当做到客观、具体、公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各种真实、具体、基本的知识、理念和研究方法。

2.鲜明、独特:横向上融会贯通,纵向上点线结合,凝练鲜明独特的教学内容,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启发学生的心智。

3.深刻、感召:无论是科学的真理还是人文的知识,都应该深入人心、打动情怀、启迪人生,只有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才能有所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完备理性、健康人格、美好情感。

4.新颖、普适:讲授内容具有时代特征,既能够反映学科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又能够与现实生活、时代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适合全体学生学习,不以预先修习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

五、教学要求

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课程名称指令具体、清楚,符合四大模块学科归属分类性质及范畴,体现和突出通识教育坚持与人贯通、注重思维训练、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强调实践教学的宗旨和要求。

2.课程内容介绍必须体现和包含整体框架、主干内容、知识精髓三个层面。

3.课程目标的定位应当明确表述授课对象、授课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主要手段。

4.课程组织形式提倡多样化,既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灵活性,又不能忽视教学过程的规范性。

5.考核方式因课程特性与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包括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审美创造、艺术创作等,最终成绩的评定应由考勤、讨论、作业、实验、考试等多种检测指标决定。

6.课程教材、阅读书目、参考资料等配套使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鼓励学生将通识课程的学习与读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7.鼓励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倡运用和挖掘各项教学资源,开拓通识课实践教学的空间,合理、有效使用现有的教学设备。

六、教师遴选

通识教育主讲教师的遴选原则是:以我为主,内外结合,促进竞争,学生选择。

1.所有通识教育课程面向校内外选聘优秀师资担任授课教师。

2.积极支持、督促本校教师不断提高通识课程教学水平,承担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

3.整合现有教师资源,鼓励团队教学,既可以多位教师上一门课,也可以聘请校外高水平教师开设讲座、承担相应的课程教学,创建标杆课程。

4.遴选本校有责任心、有潜质、有兴趣的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学习,培养其承担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努力打造一支高质量的通识课程教师队伍。

5.对校外聘请的高水平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前提下,在教学条件、时间安排、课酬待遇、编订课程讲义、出版课程所需教材等方面给予服务和支持。

6.依据高水平引进、高层次培训、竞争性培养三位一体的思路,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七、组织实施

1.现阶段学校通识教育的教学组织工作暂由教务处统筹,评估办协助,具体负责方案规划、课程设置、内容审议、教师选聘、协调联络、教学实施、课程建设以及审议、推动、评价全校通识教育等工作,制定通识教育的相关制度,规范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的发展,并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2.所设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归属相关学院,由学院根据通识课程教学任务和要求安排教师,择优聘讲。各学院聘请校外通识课程教师须提前到教务处备案,由教务处根据要求审核批准。部分通识课程根据学校通识课程改革精神和教学需要,由教务处按要求直接选聘外校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旨在促进本校通识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3. 学校分年度、有计划地以课题立项的形式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建设,争取在公平竞争的机制下逐渐推出一批具有我校特色的优秀通识教育课程和主讲教师。

4.逐步制定量化、可操作的评价体系,采取多种途径,对课程和教师进行有效检查和评估,并据此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师选聘。

八、选修制度

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课时间为第二学期至第七学期。

学生须在人文科学(一)、人文科学(二)、社会科学(一)、社会科学(二)、自然科学、综合类知识等六个教学板块中分别选修一门,获得2个学分,总共应修满12个学分。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通识教育学分。

九、附则

本实施方案自2010级学生开始执行,2009级及以前各年级的学生在基本执行原规定的前提下根据新的要求尽可能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更新。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学校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对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设计,对通识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